超大丑闻!

2023-05-03 11:01:03

普通白斑图片

这两天,满市场都在说“300基金经理场外期权老鼠仓”的事儿。虽说是个小事儿,但折射出来的东西挺有意思。

我来扯扯。

第一时间听到这事儿,我私下的观点是,“300基金经理”这个太有违常识了,毕竟这事儿是违规的,扎堆做是被“拔出萝卜带不出泥”吗?其次,国内有能力做老鼠仓的基金经理,我估计一共也就小几百个。后来了解了下,确实有两家公司涉案,其他跟想得差不多。

看了网上一些自媒体的解读,觉得有些离谱。比如有大V就说,场外期权就是有人做多、有人做空,然后OTC交易,是跟场内无关的对赌。这个就试问下,国内还能找到这么有公信力的大赌场吗?其次,哪里有喜欢在A股做空的散财童子,麻烦介绍给我认识下。我们都知道,A股的一大制度缺陷,就是缺乏做空机制,所以高杠杆做空——尤其是在知道别人可能存在老鼠仓等的背景下,这是典型的跟钱有仇?

实际上,场外期权是大量券商正常向机构投资者开展的一项业务。作为定制化产品,它主要用来杠杆做多;但对机构投资者的公司开立年限、产品管理规模有要求,所以多数小机构做不了。这项业务有多常见呢,最近一个月,至少有三家券商销售说希望来跟我推荐这项业务。多说一句,我曾经完成过一篇正式课题,从实证角度出发,得出的结论是:期权类产品在国内最好的应用,是利用其非线形收益的特点,用其为股票多头仓位提供“保险”,相比股指期货直接对冲,它的优势在于,你只需要损失部分风险金,却可以避免踏空风险。

那篇课题还有一个关于股指期货的很有意思的结论:股指期货在国内比较好的应用,是在贴水较大的时候进行做多。这背后的原因则是,量化基金指数增强产品中很多是中性产品——需要大量做空,导致出现了巨大基差。比如你在年化贴水12%的时候做多——这个基差在过去两年并不罕见,那么在指数到期不变的情况下,你的本金可以获得12*7%收益。

以上说的,有些绕,不过没关系,以上均不是本文重点。本文旨在简单讨论“老鼠仓”背后的基金经理道德风险问题。

首先,给出结论,就是在交易所大数据系统高度发达的今天,普通老鼠仓已经是越来越少了,本次场外期权老鼠仓也说明了这点,相信很快这个漏洞也会被堵上;其次,目前卖方和买方的一些地下操作,更多是帮忙吹票和先买再“传销”等,也不是传统的老鼠仓。

回到“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”话题,除非在公募管专户,多数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跟管理规模直接挂钩,而跟自己的业绩关系不大。这也是为啥,业绩好的基金经理更容易“公转私”。没能力转或不愿意转的的,又觉得自己能力和收入不成正比,从而心态失衡的,就容易各种形式违规操作了。

这行业有很多乱象,是外行人难以想象的,比如全行业“万2.5股票交易开户”已成常态的背景下(万1.5也是触手可得),但到2019年末,公募基金平均交易费率还是万8。不是都说,交易规模越大手续费越低吗?那又为何这样呀,大家自己想哈。也别小看,从数据看,就这点交易费,不少基金每年损失一个点起步。

避免踩坑不良基金经理,也很简单,就是看基金经理能否大比例跟投,最好是全部身家跟投的。之前做过一个统计,大笔跟投的基金经理业绩明显更靠前,比如这几年很优秀的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就是如此,甚至因此连房子都没买。这背后,也很好理解,基金经理比散户掌握的信息更充分,愿意重仓自己,至少体现了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、他本人也会全力以赴。当然,这里只是统计结论和个人经验,不买自己的基金也不代表就一定很差。但你要说收入小1亿,就买200万自己的基金,我也不相信这样的基金经理是真的看好自己的基金。

不管买公募还是私募,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都是信息非常不透明的。而这种不透明,并非通过简单学习可以解决的——很难有这样的学习机会,况且基金经理整体是个沉默寡言、头发不多的中年群体。但面对这样的黑箱,是有些简单方法可以破解的,最简单的莫过于我今天说的“跟投较多的基金经理”。投基金,本质上就是投人,很多人经常问我怎么选基金,这就是答案。还有一些类似的原则,比如爱惜羽毛不疯狂扩张管理规模——规模从来都是业绩的天敌、少宏大叙事多勤奋调研,等等。

写这类话题,都没法展开,只能是点到为止。很多事情,说来说去,逃不开“常识”二字,当大家学会用常识而非宏大叙事来分析复杂问题,就会少一些焦虑,很多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
你说,对吗?

股票市场没有真相,重要的是角度和变化。

——叶城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淄博信息社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综艺娱乐、教育科研、热点新闻、生活百科、国际资讯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淄博信息社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